如果要用一个人来形容加里宁格勒,那大致的成长故事就是:一生孤独,时常被打击、被忽视、被遗弃。今天可能是被“左邻”揍一顿,明天又被“右舍”踩上一脚,甚至时不时会遭遇一群人联合起来的暴力袭击。好不容易在“大哥”的庇护下活了下来,却发现“大哥”突然间消失了配资排行,最后只能在夹缝中,颤抖着继续勉强活着。
这种生动的比喻一下子让我理清了加里宁格勒的命运脉络:它从12世纪到20世纪,仿佛一直是个被抛弃的孤儿。时不时被波兰、立陶宛、德国、法国和俄罗斯轮番侵扰,二战时更是沦为第一战场,被无数轰炸机摧残。先是盟军的轰炸,接着是苏联的轰炸,最后英国也不甘示弱,使用重达5000公斤的FBA重型高爆炸弹将它夷为平地,整个城市几乎面目全非,场景惨不忍睹。
展开剩余82%原本看似终于得到苏联的庇护,成为现代化的城市,但这份庇护却在苏联解体后消失得无影无踪,如今它面临的困境更是四面楚歌。周围的邻国或是波兰、立陶宛这些曾经的“宿敌”,要么是早已加入北约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,甚至连原本声称中立的瑞典和芬兰也都在加紧步伐加入北约,而距离乌克兰的战火更是不到300公里。
那么,在这种四面皆敌的处境下,加里宁格勒还能独善其身吗?
从城市建设来看,加里宁格勒与其他欧洲城市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,虽然经历了大规模的重建,但它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依旧保留着一战前德国的影响,因此被称为“最具欧洲风味的俄罗斯城市”。有着德国文化根基的它,依旧散发着浓厚的欧洲气息。加里宁格勒国立技术大学的波特尼科夫教授曾经说过:尽管它是俄罗斯的一部分,但俄罗斯对待加里宁格勒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。一方面,它希望加里宁格勒能够融入欧洲经济和文化圈,另一方面又担心过于“欧洲化”会使得它失去控制。因此,城市依然保留着带有苏联印记的名字——“格勒”,这也导致加里宁格勒成为了一个“地处欧洲却不被欧洲承认”的尴尬存在。
如果你从其他欧洲国家进入加里宁格勒,你会立刻感受到一种显著的差异。并非只有物理上的国界线,更多的是那条文化上难以跨越的分界线。由于长期被波罗的海舰队的存在所封锁,加里宁格勒整整有20年时间与外界隔绝,任何外国人都无法进入。即便在解封后,虽然旅游业有所发展,但大多数欧洲游客来到这里,更多是因为当地的“低物价”和“低管理”。
所谓“低管理”,就是当地政府对诸如夜晚的街头混乱、瘾君子聚集、偷盗等现象几乎置之不理。人口贩卖和其他犯罪行为层出不穷,但地方政府显然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应对这些问题。而从另一面看,这种宽松的管理也让游客们感觉到加里宁格勒是个“有趣”的地方,至少他们可以在这里享受价格低廉的商品和娱乐。
与此相对的是摩尔曼斯克,虽然摩尔曼斯克也有军事基地,驻守着北方舰队,但与加里宁格勒的“放松”截然不同。摩尔曼斯克不仅严查游客入境手续,街头上也随时可以看到军警在巡逻。而在加里宁格勒,街头几乎看不到警察,治安显得尤为松散,甚至对53个国家和地区开放了落地签证。
根据俄罗斯联邦的犯罪统计,加里宁格勒的犯罪率在全国排名第51,略高于平均水平。但实际上,它的犯罪率在全国范围内早有名声。2022年,前九个月加里宁格勒的暴力犯罪率是每10000名居民中有93.4起,几乎是美国的三倍,甚至高于暴力犯罪率最高的比利时。而让人惊讶的是,车臣的暴力犯罪率仅为12.5起,只有加里宁格勒的13.3%。
2021年末,当地媒体对2.3万名市民进行了调查,结果显示,超过40%的市民不敢在晚上外出,约15%的家庭曾遭遇小偷光顾,超过55%的人担心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。由此可见,加里宁格勒的治安问题异常严重。
过去,加里宁格勒与邻国的贸易渠道畅通无阻,经济相对稳定。但如今,随着波兰在边境增加隔离网,立陶宛提高对俄罗斯铁路的安检等级,这些措施实际上切断了加里宁格勒的贸易路线,使得该地区的经济面临巨大压力。
不过,加里宁格勒的自然风光依旧独特,吸引着一些喜欢探险的游客。如果你对这座城市的风景感兴趣,值得留意接下来的更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